【译】Metroid Dread Report 10:致启程前往ZDR的各位

  • 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是任天堂官方网站「Metroid Dread Report」系列文章第十篇的全文译文。
官方原文发布于2021年10月7日。原文链接如下:
https://www.nintendo.co.jp/switch/ayl8a/report/vol10/index.html
译文采用与原文一模一样的格式排版,阅读时可获得与原文一样的视觉体验。
以下是正文。
Nintendo Switch : METROID DREAD
Vol.10
致启程前往ZDR的各位

10月8日,终于迎来『密特罗德 生存恐惧』的发售。
为能更好的体验即将到来的「探索」与「恐惧」,
下面将从游戏设计,程序设计,视觉效果,音响效果等方面着手,
为大家介绍『密特罗德 生存恐惧』游戏中值得关注的细节与要素。

游戏设计

可让玩家尽情探索的设计

本作的地图中,多个区域被连接在一起,
因此关卡设计过程,不免会出现如拼图般杂乱无序的情况。
不过,由于开发之初就定下「探索的乐趣」与「恐惧」为本作的核心主题,
加之开发过程始终将这一主题牢记在心,
最终所有的关卡设计・游戏设计都是在没有偏离这一主题的情况下完成的。

本作中,每个区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区域的布局,包括里面发生的事件・敌人・能力的运用・隐藏要素等,
都是为展现萨姆斯流畅且能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动作而量身定制的,
此外,游戏尽可能做到即便反复游玩也不失探索的新鲜感,
「探索的乐趣」是密特罗德系列的精髓所在,请在游戏中尽情体验。

程序设计

E.M.M.I.是极具威胁性的存在

为了能在游戏中实现E.M.M.I.,需要极高的程序设计技术。
举例来说,这次萨姆斯的动作比以往更快,更流畅,
相对应的,E.M.M.I.必须要表现出比萨姆斯更加强大。
此外,作为代表“恐惧”的角色,每次碰面时,必须要给人以惊恐万分的感觉。

与其他角色不同,E.M.M.I.上设计有特别的导航系统,
因此它可以灵活的变化身姿,并能在任何地形间移动,
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在错综复杂如迷宫般的场景里,尾随萨姆斯一追到底。

每架E.M.M.I.的特征・能力都各不相同,
但都能凭借各自能力穷追萨姆斯。
不仅如此,E.M.M.I.会时刻感知萨姆斯的存在,
他们会预测萨姆斯的方位并悄悄靠近,
一旦发现目标,就会穷追到底,此时玩家的操作不能有任何失误,
否则将无法逃脱……
因此游戏过程中请对E.M.M.I.保持高度警惕。

视觉效果

萨姆斯新世代外观

为展现新世代的「萨姆斯・亚兰」,
不仅需要大幅更新视觉观感,还要突显其拥有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量。
以此为目标,开发时对加强服的外观进行了反复而又细致的调整。

因剧情关系,既要保留萨姆斯传统的强悍形象,
又要体现柔软的有机材质带来的灵动感,
设计过程需要充分平衡这两个方面,
同时,加强服的整体比例,必须要让人清楚的感觉到,
里面是一个人类,
萨姆斯的全新外观,就是以上述目标设计的。

此外,要尽可能让萨姆斯的各种动作给大家留下统一的印象。
不论是游戏,还是过场动画,不论是战斗还是探索,
所有的设计都力图展现萨姆斯的强悍,以及由此带来的爽快感,
为达到这一目标,萨姆斯每一个动作的演出效果都经过精心调整。

音响效果

营造恐惧氛围的声音

本作声音方面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做到
“让玩家在探索行星ZDR过程中体会到萨姆斯的孤独感”。
为此,各个区域里都设置了大量的声音效果,
如瀑布与风等自然环境音,黑暗中制造压抑感的声音,
各种声音互相交织,力图营造出一种让玩家感到恐惧的氛围。
尤其是E.M.M.I.区域里,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调动玩家情绪的音响效果
PLAY

一旦听到E.M.M.I.发出的声音,听觉上的冒险就开始了。
E.M.M.I.是否离的更近了?萨姆斯是否被发现了?
是否已进入追捕模式?通过细致的聆听,
将更有利于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并提高生存率。

反映E.M.M.I.距离变化的音响效果
PLAY

音乐

系列传统音乐与全新世界观的音乐

本作的音乐,是以
“能唤醒对密特罗德系列世界观的回忆”为最重点目标制作的。

首次登场的E.M.M.I.区域,让密特罗德世界观为之一变,
为搭配全新的恐惧体验,本次也制作了新的音乐。

通过这些音乐,
相信各位玩家在行星ZDR的探索过程中,
能更直观的感受到『密特罗德 生存恐惧』的世界观。

结语

最后,感谢各位能一直关注Dread Report系列文章。
从内容上看,『密特罗德 生存恐惧』可以说是2D「密特罗德」系列集大成之作。
改进的动作要素,激动人心的探索,除此之外,E.M.M.I.与迷之鸟人族将如何参与进剧情?
萨姆斯与密特罗德的奇妙命运将如何终结?
请一定亲自体验游戏,找寻其中的答案!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